巖土工程支護施工建筑資質合作2
發表時間:2023-04-11 16:01 1工程案例與具體運用 1.1工程概率 某市大廈工程,基礎類型施工為巖土類深基坑工程,工程地下室為三層,地上分別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39層辦公大樓,而另一部分為50層公寓大樓。該工程位于沿海地區,周圍環境敏感且復雜,在工程兩側毗鄰商業建筑,其距離在20m以下。通常勘查,該次工程周圍和地下埋設了大量通信和電力管線,工程的地基為6500m2。兩棟大樓的主樓地基開挖深度達到23m,外基底的開挖深度達到17.5m。在地基施工中還需要進行爆破施工。在工程地質施工過程中,邊坡存在失穩的可能性,建筑資質合作需要使用深基坑支護技術來強化穩定性。 1.2確定支護方案 為確定工程的深基坑支護方案,需要在工程開始前勘測地質地基情況。工程位于海岸階地,通過測量結果得到工程地基的相關參數,表層地質為人工回填改造形成的地質地基,地基的組成成分并沒有被改變。巖土性質為上層覆蓋厚度為6~12m的素填土與粗砂物質,下層為花崗巖,其中,巖層的強風化帶為1.1~8.7m,完成地質勘探后也并沒有穿透。基礎施工階段中風化基巖為持力層,制訂方案后對其進行開挖,開挖的土方量為55000m3。基于勘測結果,設計人員考慮到持力層為砂土層和巖石層,需要針對性地選擇不同支護技術進行支護施工。上部分砂土層應該選擇鋼筋混凝土長螺旋灌注樁配合高壓旋噴止水樁完成基坑支護施工;下部分花崗巖需要進行爆破施工,因此選用錨噴體系支護進行施工。 1.3基坑支護體系 由于上層結構受到場地和條件限制,因此采用無放坡開挖技術進行挖掘,應用長螺旋灌注樁支護進行施工。在無放坡施工階段,通過采用上部樁錨+下部錨噴復合支護體系來保證后期爆破和開挖施工地基的穩定性,同時還需要解決巖土結合面支護樁嵌固現象的問題。長螺旋灌注樁施工受到地質條件和施工條件的限制,很難確定樁腳的深度。并且支護施工過程中出現裂縫導致巖石滑落,支護樁腳懸空,樁基失穩,無法保證地基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給基坑施工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威脅。要解決這種突發情況的途徑如下:錨板墻施工配合深基坑支護施工,避免垂直開挖出現的樁腳懸空現象。還應該在巖土結合面的樁腳位置進行穩固施工,選擇C20鋼筋混凝土錨板墻來噴射形成固定的墻體,使用預應力錨桿分別鎖定上部分、中部分和下部分的墻體,由此形成穩定的墻體結構[1]。 1.4基坑支護施工技術的運用 此次工程選擇的長螺旋灌注樁和高壓旋噴樁施工效益良好,但還應該考慮支護擋水的性能。結合工程地質實際情況,勘測到地下水的存在,地下水位于人工填土和砂土層,埋深為1.5~5.5m,位于強風化帶和巖脈裂隙密集發育的位置。在基坑兩邊設置兩種支護樁,連續排列形成止水帷幕來攔截土層中的地下水。運用錨噴體系來攔截承壓水,承壓水存在一定的水壓,需要設置導管來引流水;將導管設置在下部錨噴體系,通過有序設置導管,實現對地下承壓水的引流,使其被排放引流到臨時設置的排水溝中,再運用水泵將其排出。深基坑的支護施工需要配合基坑土方開挖工程,由于運用預應力錨桿支護技術,施工是分層次開挖。為避免基坑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因此選擇分區開挖進行預應力鎖定的方式。先沿著外邊界線開挖1m,下挖1.5m,之后進行支護施工和止水帷幕建設。當支護樁上部的鋼筋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即可進行擋土墻施工。擋土墻為磚砌結構,設置高度為1.5m。建筑擋土墻回填完畢后再進行灌注樁和止水施工,最后才進行無放坡開挖。開挖順序如下:預應力抗拔錨桿→分層開挖→達到錨板墻的上部位置→進行巖土結合面支護樁樁腳位置的開挖→到達基層巖面。基層巖面需要進行上半部分錨板墻施工,確定錨板墻施工達到強度后,進行錨桿鎖定。1.5施工效果完成支護施工前要進行工程巖石爆破,提前設計好實驗方案和操作方案。先試驗,后爆破。爆破的安全振速范圍設置為2.8cm/s,在爆破區域內,將最大單響藥量的范圍控制在2kg以下,提前預留好2~3m的保護層,保證邊坡支護的安全。 |